中國現在的肥料市場正在轉型期,無論是大肥轉微肥,還是賒欠轉現款都是市場進步的表現,但是這種轉變肯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些農產品經濟價值高的地區,轉型的會早一些,快一些,效果好一些,在經濟作物不發達地區,可能會推遲到轉型末期。主要原因還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當地農資市場經銷商對當地市場的固定模式限制了當地的向前發展。
中國現在的肥料使用量是世界第一,但是肥料利用率卻低的可憐,是美國,日本等國家肥料利用率的幾百分之一,高額的投入卻并沒有換回高質量的農產品,甚至因為一味的追求高產出而放棄了質量,造成了農產品品質低下,市場競爭力極低,高產量卻是低價格,種植者并沒有因為高額的投入,較高的產出而獲益。這也是為什么現在要控制大肥用量,提倡使用,結合水肥一體化管理的原因。因為它能有效提升肥料利用率,節約肥料投入成本,同時能夠節約人力、物力,更能為我國水資源保護做出極大的貢獻。
但是在這波轉型改革中,還有很多需要相關部門監管督查更正的地方,“中國制造”中依然還有一大把“小作坊”式生產廠家,他們采用劣質的原料,粗糙的工藝生產出來價格“低廉”的產品投放市場,造成了微肥市場的混亂和不穩定,甚至因為劣質產品的使用危害到了種植戶的切身利益,致使種植戶排斥微肥改革,大罵“微肥害人”。還有很多“大廠家”為了謀奪更多的利益,掛著進口的名頭,賣著自己生產的劣質產品,技術吹的天花亂墜,產品做的草草了事。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我國微肥改革進程,破壞著改革的進步面,反而越發的表現出改革帶來的消極負面的影響。
今年的全國農資整治,從大方向上確定了國家導向,整治不合格產品,打擊冒牌冒名廠家,整治非法售賣違禁產品,規范農資售賣流程,確保農資市場在國家監管下穩步健康改革。這一次整治活動中,檢查出了大批不合格廠家,他們偷拿肥料含量,使用高氯等劣質原材料,重金屬超標,添加隱性物質等,國家已經對這部分廠家進行了關停整頓罰款處罰,對市面上的違規產品發下架通知,但是市面上的劣質產品還是存在,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繼續努力。
在這次整改中,發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在眾多仿冒品中,有大量掛著進口的國產貨,仔細想來,進口微肥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百分之八十都是沙漠的土地上,每年向全世界輸出著大量高品質果蔬產品,像拉姆拉公司的引入,就是非常明智的、有建設性的決定。有人預言,如果中國能夠運用技術生產農作物,一個中國每年的作物產出就能夠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因此,積極推進微肥改革,加快農產品高品質產出,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競爭力,最終讓全中國種植者能夠有更好的收益,這才是我們農資人最應該奮力追求的。